截止至2020年,全球230個國家人口總數將近76億人。中國以14億人位居第一,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在逐漸增長,人們對于糧食的需求也在增加,而土地資源是有限的,不能一味的去開墾良田破壞環境,我們需要的是最大合理化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增加糧食產量,做到科學化、合理化、可持續發展。由此,誕生了智慧農業,在原來的傳統農業基礎上,通過科技手段,合理規劃、操作農耕模式。
一、科學、階段化管理
通過物聯網技術可以在蔬菜不同種植階段進行有針對性的管理,從而合理調節蔬菜的生長環境,蔬菜生長需要的水分、光照、溫度、二氧化碳濃度等都可以通過物聯網進行監測,及時調節。智慧農業可以幫助農民制定管理方案,從而滿足不同種類蔬菜的生長需求。物聯網技術突飛猛進,傳感器被廣泛應用于農業和溫室大棚里。農民可以安裝溫濕度傳感器,測量土壤里的溫濕度,確保蔬菜處于合適的溫濕度環境中。我們有多種型號的溫濕度變送器、溫濕度探頭可供選擇。對于土壤的溫濕度測量,我們還有手持土壤溫濕度傳感器系列可供選擇,長桿探頭可手持測量,更加便捷。不銹鋼的材質能夠耐腐蝕,更加耐用不易損壞,且金屬硬度更比塑料、銅等材質高,可以更好地插入土壤里測量。
二、智能蟲情監測
傳統的害蟲監測方法費時費力,難以滿足生產的實際需求。蟲情監測分析系統是新近推出的現代化害蟲自動測報系統,該系統運用生物學、生態學、數學、系統科學、邏輯學等知識和方法,利用現代光、電、數控技術、無線傳輸技術、物聯網等技術,結合實踐經驗和歷史資料,對病蟲害未來發生趨勢作出預測,極大提高了勞動效率和監測結果的準確性,為廣大科研人員和種植戶提供準確、及時的預報服務。
三、智能人工灌溉和施肥
農作物是離不開水的。適宜的水分能讓他們健康長大,并且這不是想灌溉就灌溉的,適宜的時間間隔和水量才有利于農作物生長。人工智能飛速發展,讓人工智能學習技術就可以實時跟蹤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從而準確地知道何時向作物提供水,省時省力更可以節約用水。不僅是智能人工灌溉,施肥也是如此。通過檢測土壤實現精準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農民投入,更可以保護土壤避免因過度施肥導致土壤酸化。
四、智能與機械收割結合
發達國家很多都采用智能機械代替人的農業勞作,節約勞動力,實現農業生產高度規模化、集約化、工廠化,我國也正面臨著傳統農業的生產與現代化機械農業相互轉化的重要階段,未來會逐步推進各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的主要技術模式,會更多的智能機械將投入到農業生產中去。